碰撞中,苏州园区跨省建“分号”


  •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 新闻中心

    碰撞中,苏州园区跨省建“分号”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2日

          从南京新街口出发 ,不堵车的话,70分钟就可抵达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南部的苏滁现代产业园。这是我省园区在省外建的首个“分号”,开园已两年,记者近日特意前往探访。
        “这个项目投资体量大,可以接纳!”“与园区产业定位不契合,哪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刚进园区管委会大楼 ,记者就听到热烈的讨论声,一细问,意见“碰撞”的双方是管委会主任、滁州人邢高和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苏滁开发有限公司总裁、苏州人唐研哲 。
        苏滁现代产业园是苏皖两省重点合作项目,按照协议 ,苏州工业园区输出管理经验和资本 、人才 ,滁州市成立管委会,负责园区行政事务;双方联合成立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苏滁开发有限公司 ,负责园区规划 、建设、招商等 ,分别占56% 、44%的股份。这个源自苏州工业园区的独特架构模式,在滁州会不会“水土不服”?“开园之初 ,争取当地理解、认同苏州带来的理念,确实花了很多精力。”唐研哲告诉记者,对此挺能理解,因为当年苏州与新加坡合作 ,冲突、摩擦也曾时有发生。
        2012年5月,开工仪式已举行一个多月,园区仍是一片静悄悄。“怎么还没动工?”曾在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当过“一把手”的邢高焦急地找到唐研哲 ,得到的回答是 ,“规划没做好,哪能轻易动工”。规划先行 ,是江苏向新加坡取得的“真经”。唐研哲和规划团队其实早已忙碌起来 ,精雕细琢36平方公里园区,8个月内九易其稿 ,制定了20余项专项规划 。这让邢高很惊讶:“连企业大门朝哪开都做了明确规定,和以前搞开发区不一样嘛!”
        苏滁现代产业园的产业、商住和道路、绿地等公共设施用地各占1∕3,规划方案送到当地有关部门却“卡壳”了,理由是,按开发区规划要求,工业用地至少占70% 。“本来就不是传统开发区 ,走的是‘产城融合’之路 。”经唐研哲一番讲解和坚持 ,“三个三分之一”规划终于获得认可。图纸逐渐“落地” ,规划的前瞻性凸显,安徽省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规划建设现场会便被搬到苏滁现代产业园 。
        “规划规划 ,墙上挂挂 ,领导一发话,全部都变化。”然而这个省外“分号”决心突破这一积习,传承苏州工业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优良品质 。苏滁现代产业园一侧规划有条铁路经过,管委会希望公路连接线先开工,但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苏滁公司坚持序时进度——铁路建成前连接公路不开工 ,否则建成也用不上,还增加财务及养护成本。在产业发展方面,一到年初,滁方就提出全年招商目标,但苏方按照“外资 、高端、品牌”的标准和宁缺毋滥的原则,否决了数量目标。
        开园之初,苏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 ,厚厚一大本。“和苏州人共事,刚开始还真不适应,总感觉处处受制约 ,膀子甩不开。”邢高向记者坦言 ,两年下来,“江苏经验”中的契约精神、规划意识令人钦佩。如今 ,双方一旦出现分歧 、发生摩擦,争论少了 ,一起看规划 、翻协议,该咋办咋办。
        其间的融合,并非同化 。在唐研哲看来 ,苏滁现代产业园未完全拷贝苏州工业园区,而是因地制宜,让当地人打心底认同;融入滁州的同时,坚持主导地位、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我家门前的百年银杏树居然给留下来了,还就地规划了银杏广场。”当地居民王定平欣喜地告诉记者,园区的水系 、古建筑都保留了早先的风貌,河道、水库的岸线也采用会“呼吸”的生态驳岸 。“苏州人规划时提出 ,慎砍树 、不填湖,我们自己做规划肯定做不到 。”邢高说 ,“我们这个现代产业园 ,能留住‘乡愁’。”
        一段时间的碰撞 、融合 ,让“江苏经验”在外省落地  ,苏滁现代产业园是目前全国最成功的跨省“分号”。“江苏的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最多,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但资源 、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向外拓展 、输出管理将成趋势。”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分析认为 ,理念融合是决定成败的一道“坎”,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创新的锐气 ,又要有执行的定力。 




  • XML地图